热点关注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动态 > 教育要闻 > 正文

新高考背景下黄石市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形势与任务 (黄石市教育科学院 肖惠东)

来源: 原作者: 点击量:发布时间:2017-11-25

今年9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》指出,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,要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,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,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,稳妥推进高考改革。《意见》明确了高中课程改革的两项具体任务:一是教改,即育人方式改革、教育教学改革;二是考改,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。

为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改革的精神,我们必须结合本地实际,进一步明确我市高中课程改革的形势与任务。

一、形势和挑战

(一)我市高中课改面临的形势

1.“考改”倒逼“课改”,是高中课改面临的基本形势。2014年9月,国务院出台了《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》。“新高考改革”,其改革所指是“一考定终身”的痼疾。总体目标是“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,形成分类考试、综合评价、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”。基本原则可大致概括为“育人”“公平”“高效”“稳妥”。育人,是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;公平,是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,也是制度设计的原则;高效,是增加学生选择权,促进科学选才;稳妥,是整体设计、统筹实施、稳步推进。

就学校实施层面而言,新高考改革主要任务主要是三个方面。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。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,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比例,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。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。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,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;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,各高中严格落实省级部门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;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,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,实行“文化素质+职业技能”评价方式;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,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。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,取消体育、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;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,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;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方式,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;改进投档录取模式,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,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。

高考新政,上海、浙江两省(市)已正式实施;北京、天津、山东、海南等第二批试点省(市)已启动;湖北新高考改革大幕也将于明年开启。不分文理、统一高考和学考选考结合等多项改革举措,倒逼着普通高中必须直面课程体系建设、教学计划安排、学生选课走班、生涯规划指导等方面的挑战。如何切实深入新课程改革,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容回避的课题。

2.“核心素养”“生涯规划”“选课走班”,是高中课改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。高中新课改,对高中教育传统模式的冲击是“伤筋动骨”的。《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》(教基二[2014]4号)中,“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”,包括“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”,“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”,“编写、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”,“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”,“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”,“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”,“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”,“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”,“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”,“加强课程实施管理”等10个方面。具体到高中课改实践层面,最关键的领域和环节则是“核心素养”、“生涯规划”和“选课走班”,这是本次课改的焦点和难点。

一是“核心素养”。“核心素养”体系,意在解决“培养什么人,为谁培养人”的问题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,在新课改《意见》出台两年后,于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布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被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,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。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、自主发展、社会参与三个方面,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、科学精神、学会学习、健康生活、责任担当、实践创新六大素养,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求。核心素养成果出炉两年,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认同和运用,也在高考命题中得到直观体现,因此,核心素养也自然是高中学段的课程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。

二是“生涯规划”和“选课走班”。“生涯规划”“选课走班”,旨在促进高中多样化、特色化发展、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。新课改《意见》指出,进一步落实学校在教学进度安排、教学方式运用和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的自主权。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,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,做好生涯规划。试点省(市)的实践表明,学生生涯规划、自主选课走班,是改革最大的亮点,也是最大的难点。学生对社会了解不深,人生规划意识和能力不强,可能造成“盲目选课”;家长的预期与学生的志趣,学校师资、设备、场地与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存在矛盾;高校分科与社会需求对高中学生“自主选课”存在制约。如何妥善做好“选课走班”“生涯规划”这两个关键环节,事关学校高中课程改革的成败。

(二)我市高中课改面临的挑战

我市高中课程改革总体滞后,与北京等先进地区课改存在七个方面的主要差异,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。

1.体制机制的差异。我市高中教育与先进地区在体制机制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四个问题。一是制约全社会共同育人的体制机制问题。北京等课改先进地区强化了学校教育、家庭教育、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,构建了党政工团及街道、社区、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,在此基础上,建立了学生德育基地、科普基地、社会实践基地。与之相比,我市教育格局狭小,学校成了教育“孤岛”,教育的理论与实践、育德与育心、课内与课外、线上与线下彼此割裂、无法融通。

二是制约各学段协调有序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。北京等课改先进地区在小学、初中、高中的有效衔接上,遵循育人规律,打破条块分割,形成了“中小学一贯制”“集团化办学”“完全中学”“2+4学制”等各学段协调有序发展的格局。与之相比,我市历史形成的学段分级管理体制,制约了学段的衔接、贯通、融合,不利于以“新高考”改革为引领的教育综合配套改革。

三是制约学校自主办学的体制机制问题。北京、上海、浙江等课改试验区,坚持放管服相结合,深化简政放权、优化服务改革,把该放的权力坚决放下去,把该管的事项切实管住管好,加强事中事后监管,初步构建了政府、学校、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。与之相比,我市学校自主办学权没有得到充分落实,教师聘用、经费使用、工资分配、课程开发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。

四是校长、教师绩效考核的制度机制问题。课改试验区在完善校长、教师绩效工资制度,改进绩效考核办法,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校长、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业绩等方面做了大胆改革,初步形成了充满活力、富有效率、更加开放、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绩效考核及工资分配制度。与之相比,我市校长、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机制僵化机械,直接造成教育教学活力不足,效率低下。

2. 理念观念的差异。一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差异。办学目标包括短期目标、中期目标和终极目标。终极目标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,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。比如,北京某中学的口号是“办魅力教育”,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“中国心、世界眼”的“现代公民”,并围绕办学目标,开设特色课程。此外,学生观、教育质量观也决定着一所学校办学的深度和高度。河北衡水中学提出“文化力是学校的第一教育力”,通过着力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,将衡水中学建设成学生共生共荣的“茂密森林”。而我市不少学校的办学理念则表述模糊、目光短浅、支撑不力、特色不明。

二是课程理念的差异。新时期以来,随着时代的发展,研究和实践的深入,高中课改理念不断深化:课程目标,由“三维”目标整合为“核心素养”;课程结构,由“小综合”“大综合”变革为“打破文理分界”“必、选优化组合”;课程内容,由“教师本位、教材本位、知识本位”变革为“学生本位、学习本位”“综合学习与实践”;课程实施,由“自主、合作、探究”持续深化为“生涯规划”“自主选择”“主动合作、探究、实践”;课程评价,由过分强调“甄别选拔”优化为“改进教学、促进发展”。相比国家课程改革要求,我市的课程理念严重滞后,“教师本位”“教材本位”“讲坛式课堂”“家长式管理”占主流,“课堂目标观”“课堂设计观”“学生发展观”都与课程改革要求存在较大差异。

三是教学观念的差异。学习活动化、情境化、体验化观念,已是教育改革共识,已经渗透在先进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,与之相比,我市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滞后。

3.精细管理的差异。一是课程精细化管理的差异。浙江省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了“必修分层、选修分类、体艺分项”的精细化课程管理模式。部分学校按照“最大范围的选,最小范围的走”原则,高二年级按照2门共同选考科目重新组建班级,语数外和2门共同选考科目按行政班教学,余下1门不同的选考科目实行走班教学,行政班实行班主任负责制,教学班实行导师负责制,把管理落实到每一个环节。相比之下,我市部分高中存在管理不严、督办不力、监管缺位的问题。前一段时间,市教育局带领市教科院对我市12所高中进行了全面视导和深入调研,发现有的学校管理把关不严,高三复习备考及教学工作方案虚与委蛇、华而不实,学科班级备考计划生搬硬套、敷衍塞责;工作任务督办不严,不少学校对各科工作进度和要求做了统一安排,由于跟踪督办不严,工作完成情况参差不齐、良莠难辨;教学环节监管不严,不少学校高三教师的备、讲、批、辅、考、评各个教学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不到位、监管不严格的情况

二是德育精细化管理的差异。北京、上海、浙江等课改试点区,以学生“生涯规划”为抓手,围绕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,展开了扁平化、高效率的管理改革。比如北京广渠门中学设置“学生服务中心”,学生的生活、学习、身体、心理等各方面的问题,都可以通过“学生服务中心”得到妥善处理。比如杭州师大附中,开发了《智慧人生,高中生生涯规划》必修课程,宁波姜山中学,将生涯规划课程化、活动化,形成了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框架体系。德育工作通过课程化、活动化实现精细化管理。相比之下,我市学校尚未启动学生生涯规划项目,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班会、升旗、班主任考评等传统形式来抓,管理粗放。

4.精准教学的差异。新高考背景下,考试命题内在结构是“一体四层四翼”。“一体”即高考评价体系,通过确立“立德树人、服务选拔、导向教学”这一高考核心立场,回答“为什么考”的问题;“四层”即通过明确“必备知识、关键能力、学科素养、核心价值”四层考查目标,回答“考什么”的问题;通过明确“基础性、综合性、应用性、创新性”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,回答“怎么考”的问题。新高考撬动新课改,对日常教育教学、高考备考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导向和要求。北京等先进地区学校通过课程校本化、备课精细化、考情问题化、学情数据化,实现教学的精准有效。

相形之下,我市课堂教学存在较大差距。一是内容研究不透。缺乏对考点、学科思想、考查重点的把握;缺乏校本开发,依赖高考资料;缺乏对教材的系统整合,备考负担增大、效率不高。二是学情把握不足。重试卷轻考情,重练习轻学情,重分数排名轻心理疏导。三是教学方法不优。“照搬套用”现象较普遍,教学缺乏针对性,课堂缺乏有效性。“满堂灌,一言堂”现象较严重,没有诊断练习,学生被动接受。学生普遍存在读题、运算能力较差,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。

5.教师培训的差异。我市学校教师培训工作,总体而言,缺乏理念指引、机制保障和措施支撑,基本处于“等通知、靠上级”“出去看看,路上想想,回来照样”的状态,缺乏完整系统的制度设计和机制运行。而课改先进地区学校的教师培训导向明确、机制健全、层级丰富。比如,北京广渠门中学坚持教师“职业入门、专业发展”的理念,展开立体多元的教师培训。北京的先进经验可概括为“三化培训”:

一是职业化培训。新入职教师以头五年为职业培训期,让教师明确职业素养要求、职业技术要求、职业道德规范,以“好课的标准”为抓手,引导青年教师入行入门,让教师形成“工作为自己干”的自觉意识。二是专业化培训。学校为教师聘师傅,口授身传,并鼓励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。三是校本化培训。设立教师博物馆展示退休教师的备课手稿、自制教具、教学成果等,指导教师成立“研究生俱乐部”“青年教师联合会”等,为教师相互学习、自我提高营造氛围、搭建平台。同时,学校为教研组每年提供近10万元科研经费,鼓励教师做课题或外出学习。

6.校园文化的差异。先进的学校除了有先进的管理经验、完整的课程体系,更重要的是厚重的文化积淀。比较我市与北京、浙江等先进地区校园文化建设,其差异表现在四个方面。一是课程文化建设的差异。成熟的课程文化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精神气候,课改试点学校在近几年着力构建自己的课程文化。比如杭州十四中,构建了独特的“钻石课程体系”,有面向全体学生的“基础课程系列”,有面对不同需求的“拓展课程系列”,有着眼培优的“卓越课程系列”。三个课程体系由浅入深,有窄到宽,再由多到优,形成一个“钻石结构”,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。相形之下,我市的高中课程文化建设起步较晚,发展较慢,不少学校还停留课程实施的原始阶段,甚至有的学校还未达到“开足开齐课程”的要求。

二是制度文化建设的差异。我市各高中制度体系正在不断健全,各项工作正走向制度化、规范化,但制度设计趋于保守,部分制度或将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。与课改先进地区相比,我市学校的课程管理效能、德育工作规范、教研工作标准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。

三是文化传承的差异。学校办学历史、教学教研积淀是校园文化的底色。北京的中学普遍重视校史展览馆、教师博物馆、学生成果馆建设,真正做到“环境育人”“空气养人”。与之相比,我市的学校文化传承工作做得不到位、不充分。

四是文化创新的差异。例如浙江师范大学附中,以学科基地和学科教室建设强化创新文化建设,设置学科功能室和实验室促进学科创新学习,设置创新实验室促进跨学科学习和创新,形成了独特的校园创新文化景观。相形之下,我市高中创新文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7.教研氛围的差异。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动力。先进地区学校教研工作呈现出机制全、内容广、程度深、能力强、成果丰的特点。同时,教研工作与学校教育难点、课程开发结合紧密,真正起到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作用。相形之下,我市教研工作经营惨淡。一是学校缺乏教研工作激励机制。市级及以上学科研讨活动,不少学校在经费、人员安排上重视不够,保障不足,教师参加教研活动需自掏腰包,长此以往,将导致教师逐渐丧失教研工作积极性,在教研理念和方法上闭门造车、固步自封,与教育大形势、新观念脱节。

二是教科处、教研组、备课组三个积极性调动不够。学校教科处往往陷入事务性工作泥潭,没有精力对学校教研作顶层设计,缺乏教研统筹安排,缺乏问题意识和课题意识,疏于与上级教研部门主动对接;教研组对本学科的重点难点问题调研不够,认识不足,教研活动缺乏全局性和针对性;备课组团队意识不强,各自为战的情况普遍存在。教学教研两张皮,“教学是工作,教研为晋级”的观念和做法普遍存在,没有把教研工作与实际教学工作有效结合。

二、任务及策略

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与高中教育相关的四点表述,值得我们共同关注:一是“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”“加快教育现代化”;二是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发展素质教育”;三是“推进教育公平”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,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”;四是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,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”。以上四个方面涵盖了高中课程改革的定位和方向、内涵和任务、原则和要求、途径及方法。高中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,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,也是高中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。鉴于此,我们要进一步明确我市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任务和策略。

(一)我市高中课改的基本任务

1.围绕一个中心,进一步改革体制机制,优化育人环境。深化新课改、对接新高考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,是我市高中教育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中心任务。要围绕这一中心,深化教育综合配套改革,破除阻碍改革的体制机制壁垒,整合各项有利于深化课改的资源,推进增量资源重点向课程改革倾斜,进一步优化我市的教育生态和育人环境。

一是建立市级课程改革领导小组。统筹教育综合配套相关部门,建立健全课程改革统筹决策、研究咨询、分工落实、督查督办、总结推广的改革工作链条,充分发挥课改领导小组统筹谋划职能,健全课改试点、容错、督查、推广机制,逐步破解改革的体制机制难题。加强课改干部队伍建设,配齐配强改革力量,确保各项改革举措有谋划、有部署、有落实、有成效。

二是建立标准健全、目标分层、多级评价、多元参与、学段连贯的教育质量监测、预警、督导制度和机制。高中课程改革必将对整个基础教育产生深远影响,要着眼完善全视域全学段教育质量监测、预警、督导制度和机制建设,减少环节消耗,提高人才培养效益,解决我市学段分级管理模式,对教育综合配套改革的制约。

三是强化各校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,建立健全课改管理制度和机制。要成立学校课改领导小组,领导保障课程改革的实施、指导、监控,保持与上级课改领导小组的高效衔接。要改革学校管理机构,建立健全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机构系统。要设置生涯规划及选课指导中心,指导学生做好选课和生涯规划。要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,推动家长转变教育观念,提高家庭教育水平,形成家校育人合力。

2.抓住两个关键,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,促进精细管理。要抓住“生涯规划”“选课走班”两个关键环节,进一步提升课程开发、课程管理的能力,完善学校课程体系,促进学校步入教育管理精细、科学、高效的良性轨道。一是在学生“生涯规划”指导机构的统筹下,不断整合资源,加强对学生专业选择、成长路径规划的指导,开发建立“生涯规划”课程体系,积极稳妥地推进“生涯规划”课程实施。

二是探索实践“选课走班”的教学模式。从学校定位、师资实际和生源特点出发,以核心素养为依归,构建层次清晰、递进有序、开放有致的学校课程体系;以课程体系为依托,构建门类多样、层级丰富、收放有度的班级建制;在此基础上,建立健全“选课走班”的制度机制,逐步形成“选课走班”的课改新局面。

三是在课改实践中,增强校长课程领导能力、教师课程开发能力、学校课程管理能力,从而实现学校管理精细化,形成良好的学校治理文化,促进学生健康发展。

3.强化三项措施,进一步健全评价体系,规范办学行为。一是建立学校课程改革效能评价和督导体系。要研究制定符合本市实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,完善学校办学条件标准,建立符合本市实际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。完善教育督导体制,健全督学管理制度,提高督学履职水平,依法加强对县(市、区)政府的督导,对学校规范办学的督导,形成一套切实有效的课程改革督导体系。

二是健全学生评价体系。进一步完善中考机制,建立初高中融通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,做好进口评价、中期评价、出口评价和跟踪评价。完善初高中一体的综合素质评价。

三是健全教师评价体系。要把教师职业理想、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、培训和管理全过程,完善师德评价制度体系。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机构和机制,健全教师优课、论文、课题等专业荣誉认定制度,完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、教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。改进绩效考核办法,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,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工作实绩。

(二)我市高中课改的基本策略

1.引领改革舆论,重塑价值理念。进一步解放思想,在改革愿望、价值取向、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,是深化我市高中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。任何一项改革,都需要冲破观念障碍、突破思想藩篱,在深化高中课改问题上,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系统外而是来自系统内。因此,要将内部动员和外部宣传有机结合,营造改革氛围,引领改革舆论;要进一步加强校长、教师培训,深化对课改的理解和领悟,重塑价值观念,增强课改能力;要积极调查研究,加强科学分析,做好课改的顶层设计。

一要加强宣传动员,引领改革舆论。目前,学校、教师对深化课改的价值和意义缺乏深入认识,课改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亟待提高,课改理念从口号到全面落地还有距离。同时,学生和家长应对新高考,存在从排斥、接受到适应、参与的过程,在选考科目确定上,可能存在迷茫和盲从。因此,各县(市、区)教育行政部门、各学校要加大宣传、动员力度,营造课改氛围,壮大课改声势,引领课改舆论。

二要加强全员培训,重塑价值理念。对教育管理者、教研人员的培训是课改培训的关键环节。各县(市)教育行政部门、各学校要在“国培”“省陪”的基础上,研究制定本系统、本单位教育管理者、教研人员培训计划和方案,要通过考察、跟岗、挂职、讲座等多种形式,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对教师的全员培训是课改培训的重心所在。各县(市)教育行政部门、各学校要充分利用“国培”“省培”的政策和平台,科学分配名额,名额分配要向理论素养高、工作积极主动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倾斜,要充分发挥“国培”“省培”的辐射力和带动力,参加“国培”“省培”教师,应该承担本地、本校相应培训任务和科研课题。各县(市)教育行政部门、教研部门,各学校要积极推动校本培训,将本地、本校艰深繁难的现实问题作为校本培训的主题。

三要加强科学研究,做好顶层设计。要按照新高考新课改要求,坚持问题导向,加强专项研究。在此基础上,制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。方案应对课改工作的指导思想、目标任务、基本原则、重点难点、保障措施、进度安排等作出科学周密的设计和部署。以顶层设计引领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,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群建设彰显办学特色。以学科方案建设实现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融合。以“学科基地”“学科教室”建设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。

2.明确目标任务,做好要素统筹。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承上启下、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。明确目标、厘清任务、做好统筹,是顺利推进工作的前提和基础。

一要明确目标,科学定位。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:培养一种人,形成一套育人体系,即培养“具有中华文化底蕴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、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”,形成一种科学的课程教材体系、人才培养体制和育人工作格局。结合实际,我市高中课改目标可以概括为“四个一”,即建成一套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,确立一套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,形成一个全社会共同育人的工作格局,培养一大批符合时代社会及高校要求的人才,确保“十三五”末我市高中教育质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。各县(市)教育行政部门、各学校要结合本地、本校实际,明确目标,找准坐标、科学定位,具体细致深入地回答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”的问题,确保课改政策落地平稳、落地生根,不走偏、不走样。

二要明确任务,做好统筹。各县(市)教育行政部门、各学校要明确立德树人这一课改核心任务,并将任务进一步具体化、校本化、课程化。要围绕核心任务,做好五个方面的统筹。一是人力资源统筹。要科学评估教师团队的学科结构和执教水平,统筹调配师资,保证学生选课稳定性,避免“潮汐现象”发生。要统筹一线教师、管理干部、教研专家、党政工团及社会人士等力量,充分发挥各自优势,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、服务保障、教学指导、研究引领、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。围绕育人目标,协调各支力量,形成共同育人合力。二是物力资源统筹。统筹校园、教室、实验室、活动室、体育馆、校外教育基地等教育硬件资源。合理拓展教育空间,妥善安排物力资源,保障课程改革的物质条件。三是财力资源统筹。统筹培训经费、奖补资金、社会捐助等,明确资金用途,提高投入效率,保障课程开发、校本教研、社团活动、校园文化等各项工作有序进行。四是教育资源统筹。各校要统筹学科资源,充分发挥各学科独有的育人优势和育人价值,通过教育活动、跨学科实验室、跨学科课题等方式,加强学科间相互配合,发挥综合育人功能,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;要统筹各环节要素,通过校本教研、课题攻关等方式统筹课标研究、教材运用、教学实施、考试评价等环节,提升教育教学效能;要统筹学校、家庭、社会三个教育渠道,发挥学校育人主渠道作用,加强课堂教学、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,促进家校合作,广泛利用社会资源,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、校内外活动,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。五是学段统筹。各县(市)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及中职各学段,进一步明确各学段教育功能定位,理顺各学段育人目标,避免教育教学内容脱节、交叉、错位的现象,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。

3.完善课程体系,强化课程领导。完善课程体系,强化学校课程开发力和领导力,是新高考背景下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内容,是立德树人的基本支撑,也是我市高中课改亟待解决的短板。各高中要根据高考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精神,立足本校特色和优势,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,建立内容充实、层级丰富、形式多样的课程体系。首先要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。学校要严格落实课程计划,开足开齐音体美、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等课程。要建立音体美教师教学考核和激励机制,保障课时,提高效率。

二要深入挖掘校内课程资源,拓展课程建设内涵。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。要在国家课程框架内,根据高考改革要求,结合本校实际,组织一批骨干力量,在国家课程基础上,进一步充实、内化、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,形成切实管用的校本教材。同时,要鼓励各学科基于核心素养,进行横向拓展与纵深发掘,将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有机融合起来,开发特色课程,增加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,为不同层级的学生提供不同的“课程食谱”,为“偏才怪才”提供“异度空间”,为学科竞赛和高校自主招生提供课程支持。二是校本课程特色化。要根据新课改要求,积极借鉴杭州十四中、黄冈中学等先进学校的经验,结合本校办学目标、理念和特色,充分利用课程人力资源、课程内容资源、教学策略资源、场地设施资源,开发一批内容充实、涵盖面广、特色鲜明、实施便捷、符合学生健康发展的“课程链”“课程包”“课程群”,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,为高中生“选课走班”“生涯规划”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。

三要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,扩充课程建设外延。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:地质、水文、生物等自然资源,科技、博物、美术等人文资源,工业、商业、媒体等行业资源,专家、学者、作家、行业精英、道德模范等人力教育资源。各校可根据实际,以研学旅行、科学考察、人文访谈、职业体验等形式,充分融合黄石的自然、人文及行业资源,开发富有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。同时,通过“学术大讲堂”“百家讲坛”等形式,邀请学者、专家、行业精英、道德模范、知名校友到校讲学,建立健全定期讲学机制,丰富课程资源,充实课程体系。

四要强化学校课程领导能力。只有强化学校的课程领导能力,建立课程开发的标准、规范、制度和机制,课程体系建设才不会流于形式,才会真正对学生全面发展、教师专业发展、学校整体发展发挥重要作用。因此,各校课程体系建设要有组织、有管理,有计划、有步骤,有实施、有评价,有监控、有反馈,有总结、有反思;要从制度机制上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的有序推进。同时,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,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,拓展教师专业发展渠道,提升学校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效率。

4.改革组织机构,强化精细管理。改革学校组织机构、优化机构职能、落实精细管理,是深入推进高中课改的必然要求。各高中要提前谋划,稳步推进,加快落实。

一要改革组织机构,完善机构职能。目前,我市高中实行的是校长管理下的“四处一室三组”(即教务处、德育处、教科处、总务处、办公室、三个年级组)管理架构,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、课程体系的完善、高考新政的实施,现行组织机构业务交叉、权责不明、效率低下、核心工作难凸显、中层干部官僚化等弊端将日益显现。因此,各校应研究借鉴北京广渠门中学“3部9中心”、温州二中“5中心2学段”、衡水中学“学部制管理”等典型做法,结合本校实际,稳步推进机构改革,明确机构职能,建立适应课程研发、生涯规划、选课走班、分层教学、综合评价、学考选考、研学考察等新情况新要求的高效管理模式。

二要强化精细管理,提升育人效益。深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,不止于“变”,也在于“常”,在课改的总体框架下,坚守教育常识,落实管理常规,强化精细管理,提升育人效益,是稳步提升办学质量的不二法门。“严”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。从严治校,严明校风,端正学风,才能使学生逐步走向规范和自觉;严格作息、严把规章、严守规范,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;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,严谨的课程规范,严明的工作纪律,才可能使学校各项工作得到切实执行。要严以律师,以上率下,才能严以律生。“细”是精细化管理的体现。学校要对各项制度进行修订完善,提出工作标准,明确反馈程序,从制度入手,重基础、抓常规,重过程,抓平时。要在教学、德育、后勤等各方面工作中体现管理痕迹,落实管理要求。“实”是精细化管理的保证。工作方案要实用,要符合学校实际,具备可操作性;工作实施要实干,要舍得花气力,下功夫,想办法;工作检查要实在,要监管到位,督查到人。

5.提升教研实效,强化精准教学。扎实有效的教研工作是提高教学效率,实现精准教学,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。市、县两级教研部门、各高中要解放思想,推动教研工作转型,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

一要聚焦课改难点,改进教研方式。要充分整合教研人员、校长、名师、特级教师等专业资源,利用学科专业委员会平台,完善市级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度,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。要围绕高中课程实施的重点、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,进一步强化校本教材开发和校本研修,将教研成果转化为教育产品,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准度和有效性。要加强教研队伍建设,进一步提高教科研人员的课程研发能力和专业指导能力。

二要建立教研部门对高中课改的纠错机制。要进一步完善集体视导工作机制,丰富视导手段,完善视导流程,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。要进一步完善学科教研活动制度机制,学科教研活动主题应坚持问题导向,针对视导过程中发现的普遍问题,实施“攻坚”专题研讨,提升教研部门对高中课改的纠错能力,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纠错机制。

三要建立健全教研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。学校要为教研工作提供经费、场地和制度保障,主动对接教研部门,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。要建立教师教研成果奖补机制,在教师中营造学习研究的氛围。市县两级教研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教研活动学时制度、教研工作表彰制度,提升教师教研工作积极性。

6.重新检视办学理念,加强校园文化建设。我市高中办学理念和教育观念,与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。各校要正视差距,重新检视和提炼本校的办学目标,办学思路、教育观念,回归教育本原,拨正发展航向,发掘文化积淀,加强环境建设、制度建设,以课程活动为依托,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,并将校园文化转化为丰富的教育资源。

一要挖掘学校文化积淀。要着手整理学校优良传统,将老校址、老设施、老教具、老教师、老校友、老故事转化为教育载体和资源,提升校园文化的凝聚力、传承力和教育力。二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。校园环境反映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,传递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,凸显学校师生的价值观念、审美风格,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三要完善制度和活动文化。“一套好的制度就是一所好的学校”,要让制度融入学校文化。要构建学校活动文化。形式多样、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鲜活载体,是校园文化得以延续与发展的动力,也是最为直接的教育情境和育人平台。总之,要“用环境,用情景,用丰富的集体生活等一切东西进行教育”,着力打造“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”(苏霍姆林斯基语)。

7.建立健全高中课程改革评价及督导体系。建立健全评价及督导体系是推动我市高中课改的有效手段。要通过建立标准体系,完善制度机制,丰富评价载体,建立数据平台,来实现对高中课改的科学评价和有效督导。

一要建立健全高中课程改革评价体系。要进一步完善“以中考进口看高考出口”评价模式;研究制定以学生为本,以质量为核心,以生涯规划、选课走班、课程体系建设、校园文化建设、教研工作成效等为基本要素的高中课程改革评价标准;强化起点检测、中期监测,丰富评价载体,建立评价数据平台;有机融合过程评价与高考学考评价、行政考核与第三方评价;健全教师职业道德、专业素养及教学业绩评价体系;同时,各校建立涵盖学校教学管理、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自评制度和机制;最终在全市形成目标分层、多级评价、多元参与的高中课程改革效能评价体系,增强评价的专业性和客观性,强化评价结果运用,持续深入地推动我市高中课程改革。二要建立健全高中课程改革督导体系。要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和机制,落实督导评估、检查验收、质量监测的法定职责。要整合教育督导资源,提高督导水平;要加强对县(市)政府的督导,对高中课程改革的督导,强化督导结果运用,促进我市高中课改规范有序开展。

触碰右侧展开
亚洲 校园 春色 另类 图片| 丰满多毛的大隂户毛茸茸| 亚洲av日韩av自拍偷拍|